


傳統制造業的經營模式需要智能化升級,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AR等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技術相結合,建立了智能化制造工廠,向“工業4.0”時代奮力邁進。
迅速定位 提高效率

以RFID為核心的物聯網技術,能夠對產品進行信息的收集、處理,幫助生產人員輕松掌握整個生產線的運作情況,實現產品生產進度的進一步提高。
借助RFID技術,掃描原材料、零部件、半成品和在制品上的電子標簽,使得生產計劃管理人員能夠對其迅速定位、了解原材料的耗損情況,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質量。
資源優化 控制成本

以RFID電子標簽作為信息載體,取代紙張之作業工單,通過在生產線各工位部署RFID采集設備,以智能生產排程為基線的計劃信息流管理,確保資源優化、成本有效控制,全面解決繁瑣的生產過程管理。將所有生產過程信息寫入到電子標簽中進行存儲,通過終端顯示設備,完成對工藝過程的顯示指導。
由于RFID技術具有可讀寫特性,能提供實時數據,與制造執行系統形成互補,能保證正確地使用勞動力、機器、工具和部件。從而實現無紙化生產和減少機器停機時間,促進生產物流的順利進行。
智能調度 科學決策

超級生產線“”必然配備完善的倉儲體系,例如夜間結合貨品定位自助導航,配備熱成像、溫濕度感應、煙感、無線傳感、語音交互等技術,通過報警技術與人防系統聯動,夜晚8小時不間斷運行,輔助并代替安保人員巡視倉。完善的體系,每一個環節數據的精確統計,就可以為整個生產管理系統的智能調度和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。

以智能制造為切入點,推動制造業高速高質發展,既是我國數字經濟+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向,也是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突破口。